萬年曆,也叫黃曆,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曆書,記錄了農曆日期、節氣、二十四節氣、節日、以及宜忌事項。它常被用於查詢重要活動(如結婚、搬家、開業等)的吉日,幫助人們選擇在特定日子進行重要活動,以求得好運。
萬年曆:
農曆日期:包含傳統的陰曆日期、節氣和節日信息。
宜忌事項:列出當天適合和不適合進行的活動,如“宜嫁娶”、“忌搬遷”等。
二十四節氣:提供與氣候、農事密切相關的節氣信息,如“立春”、“秋分”等。
星宿與神煞:影響吉凶的占卜因素,有些版本的黃曆中會包含這些內容。
萬年曆是一種能夠長期使用的日曆工具,能夠顯示多年甚至數百年的日期、星期、節氣、節日等信息。
公曆與農曆對照:同時顯示公曆(陽曆)和農曆(陰曆)日期。
星期計算:快速查詢某一天對應的星期。
節氣與節日:標註二十四節氣、傳統節日、國際節日等。
天干地支:顯示年、月、日的天干地支組合。
宜忌事項:提供每日的吉凶宜忌,常用於傳統擇吉文化。
閏年閏月計算:自動計算公曆閏年和農曆閏月。
古代曆法的起源
夏曆、商曆、周曆:最早的曆法體系,以月相變化為基礎,逐漸形成農曆的雛形。
太初曆(漢武帝時期):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曆法,奠定了農曆的基礎。
格里高利曆(公曆):1582年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推行,現為國際通用曆法。
萬年曆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,主要用於皇家和天文學家計算長期日期。隨著印刷術的發展,萬年曆逐漸普及,成為民間常用的工具。
公曆(陽曆)
基於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周期,一年約為365.2422天。
平年365天,閏年366天(每4年一閏,但百年不閏,四百年再閏)。
公曆月份固定,每月天數分別為31天、30天或28天(2月)。
農曆(陰曆)
基於月相變化,一個月約為29.53天,一年12個月,共354或355天。
為了與公曆同步,農曆採用“閏月”機制,每2-3年增加一個閏月。
農曆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,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天干地支
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與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組合,形成60年一循環的干支紀年法。
干支紀年法也用於紀月、紀日、紀時。
二十四節氣
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的,反映季節、氣候和物候變化。節氣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,如立春、雨水、驚蟄等。
萬年曆是一種融合天文、曆法、文化的多功能工具,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。它不僅用於日常日期查詢,還在農業、天文、命理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。隨著科技的發展,萬年曆的功能將更加智能化、全球化,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重要橋樑。